每日一味中药——黄柏

每日一味中药——黄柏

方钰媛 2024-12-05 职场养生 718 次浏览 0个评论

黄柏,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其来源于香科落叶乔木植檗(bò)的树皮,具体为关黄柏(主产于辽宁、吉林、河北等地)和川黄柏(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云南等省)除去栓皮的部分。明清以来,选取10年以上树龄的黄柏树,剥取其树皮,晒干压平后,可用于切片或切丝,根据需求,可生用、盐炒、酒炒或炒炭用。

处方用名

黄柏、川黄柏、生黄柏、盐黄柏、酒黄柏、黄柏炭,均为其不同处理方式的称呼,便于在医药实践中精准使用。

性味归经

黄柏味苦,性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其苦寒之性,使其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显著功效。特别对于肾经,黄柏擅长泻肾火,清下焦湿热。

功效主治

  1. 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泻痢、黄疸、白带、足膝肿痛、热淋及湿疹等症状。其清热燥湿与解毒作用与黄连相似,常与黄连、白头翁等药材同用。
  2. 泻火解毒:对于热毒疮疡、湿毒溃烂、口疮、烫伤等证,黄柏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内服时,常与黄连、栀子、赤芍、丹皮等药材同用;外用时,可配大黄、苦参、滑石等研末撒敷或煎水外洗。
  3. 清虚热,退骨蒸:用于阴虚发热、骨蒸盗汗及遗精等症状。常与知母相须为用,并配以熟地、山萸肉、龟板等滋阴药同用。

用量用法

黄柏的常规用量为3~10克,根据具体病情,可煎服或外用。其清热燥湿解毒作用多生用,泻肾火、清下焦湿热及退骨蒸则多盐水炒用;酒炒可制其寒性,并清上焦湿热;炒炭则用于便血及痔瘘出血的治疗。

使用注意

非湿热实火者忌用,中虚便溏者慎用。

药效比较

黄芩、黄连、黄柏同为苦寒泻火燥湿要药,都可用于因湿热或热毒火盛所致之证。其中,黄芩擅长泻肺火,黄连善泻心、胃之火,而黄柏主泻肾火,清虚热,又长于除下焦湿热。临床应用中,可根据具体症状选择使用。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记载:“主五脏肠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泻痢,女子瘘下赤白,阴阳蚀疮。”

《珍珠囊》指出:“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利小便解,除下焦湿肿,痢疾先见血,脐中痛,补肾不足,壮骨髓。”

《本草衍义补遗》提及:“得知母滋阴降火,得苍术除湿清热,为治痿要药,得细辛泻膀胱火,治口舌生疮。”

药物成分与药理

黄柏主含小檗碱,并有少量的掌叶防己碱、黄柏碱、棕榈碱,还有黄柏酮、黄柏内酯等。其抗菌谱及抗菌效力与黄连相似,对血小板有保护作用,并有利尿、降压、解热作用,且黄柏内酯有降血糖作用。

(以上内容选自杨永良主编的《中药学》教材)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每日一味中药——黄柏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