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联明,宁波市第九医院肛肠外科主任医师,擅长结直肠癌、混合痔、内痔、外痔、肛瘘、肛裂、肛周脓肿、便秘、肛门瘙痒、直肠脱垂、肛门痛、藏毛窦、直肠息肉、直肠阴道瘘等疾病的微创、无痛治疗。)
临床上,肠炎、肠息肉较为常见,但近年来肠癌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由于三者会出现类似症状,很容易被大众忽视,从而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肠炎、肠息肉、肠癌是什么?严重程度如何?
肠炎:是发生在肠道黏膜的炎性病变,分为急性和慢性,病因繁杂,类型较多,临床较为多见。绝大多数通过积极治疗后可痊愈,属于良性病变。
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可发生在肠道任何部位,直肠、结肠多见,根据病理不同,可分为非肿瘤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后者有一定几率癌变,但及时切除,问题不大。
肠癌:通常指结直肠癌,也就是发生在直肠和结肠的恶性肿瘤,病因暂不明确,但临床发现,90%以上的结直肠癌最初都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早期肠癌经过积极、规范治疗后,不影响生存期。
肠炎、肠息肉、肠癌有哪些典型症状?
一般来说,单纯从症状上是无法明确鉴别、诊断三者的,还需要医生通过体征、病史、触诊、血常规、肠镜检查、病理等来明确诊断。如果出现腹部隐痛、绞痛、大便次数增加、排不干净、恶心呕吐、黏液脓血便、贫血、腹部包块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诊明确,针对治疗。
肠炎:
- 急性肠炎:多因饮食不洁、受凉导致,发病较急,会突然出现急性腹泻、腹痛、发热、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者可能会脱水。
- 慢性肠炎:多因感染、免疫、遗传等因素导致,会出现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肛门坠胀、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黏液血便。
- 感染性肠炎:多因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多种病原体导致,会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 非感染性肠炎:多因不当饮食、不良刺激、非特异性溃疡等导致,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前者会出现左下腹疼痛、腹泻、黏液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后者会出现右下腹及脐周疼痛、腹泻、包块等,两者全身症状相近,都伴有发热、贫血、营养不良等,有时还伴有肠外表现,如关节炎、皮肤结节红斑、肝炎等。
肠息肉:
大多数肠息肉不会引起症状,多在体检或做肠镜时发现,肠腔内出现大小、形状不一的赘生物。因肠息肉生长部位、大小、数量不同,症状也有差异,会出现便血、黏液、黑便、腹痛、里急后重、肛门坠胀、大便变细、肠梗阻、肠套叠、息肉脱出等症状,如果息肉单颗、体积较小,一般无明显不适。
肠癌:
早期肠癌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人可能仅是便血,也较易被忽略,误认为是痔疮,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大多确诊时已发展到中晚期。当肠道肿瘤进一步生长,出现破溃、感染后,会出现黏液便、脓血便、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大便变细、腹泻便秘交替、屁味腥臭、排便次数增加、腹痛、腹部包块、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随着肿瘤发展到晚期,侵犯邻近组织或远处转移,会出现尿频、尿急、腰骶疼痛、黄疸、胸闷、腹水等症状。
日常该如何预防肠炎、肠息肉、肠癌的发生?
由于三者病因暂不明确,无法针对有效预防,但其发病和饮食关系较为密切,预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肠炎的预防:
- 注重饮食、环境、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 不吃腐败、变质、过期的食物,最好在干净卫生的饭店就餐。
- 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
- 避免过度劳累,注意腹部保暖。
- 合理规律饮食,三餐要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 少吃会刺激肠道食物。
肠息肉、肠癌的预防:
- 多进食新鲜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多饮水。
- 减少红肉、高脂、高动物蛋白、辛辣油炸、腌制加工类食物摄入。
- 规律饮食,可适当摄入维生素C/E含量高的食物。
- 最好戒烟酒,同时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肥胖。
- 日常要适当锻炼,促进肠道蠕动。
- 对于长期便秘、腹泻的人群,要尽早就诊解决。
- 如果患有肠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息肉等情况,要积极治疗。
- 尤其是肠癌家族史、肠息肉病史的人群,要尽早做肠镜检查。
- 40岁以上的普通人群也要做好肠道筛查,包括粪隐血试验、直肠指检、肠镜检查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宁波肛肠专家—彭联明谈:肠炎、肠息肉、肠癌三者症状有何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