萆薢的药性介绍到这里暂告一段落,接下来,我将带大家领略利湿退黄类药材的魅力。这类药材大多具有苦寒之性,主要作用于肝胆,擅长清泄湿热,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症状表现为目黄、身黄、尿黄等。
首先,我们熟知的茵陈便是这一类药物中的佼佼者。它如同图中所示,属于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尤以安徽、陕西、山西等地最为常见。其采收时间通常在春季幼苗新长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这两个时间点采摘的茵陈品质最佳。春季采摘的称为“绵茵陈”,秋季采摘的则称为“茵陈蒿”,这是两者的区别。晒干后,即可生用。
茵陈味苦,性寒,归肝经、胆经、脾经、胃经。其主要功效是: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从其主要功效便可明显看出其临床应用的疾病谱。
在临床上,茵陈最常用于治疗黄疸。其苦寒之性善于清热,入肝胆脾胃多条经络,擅长清利数经湿热,将湿热之邪从小便导出。是治疗黄疸的要药。当患者出现身黄、目黄、小便黄或小便短赤时,可取茵陈、栀子、大黄、黄柏等组成《茵陈蒿汤》进行利胆保肝,利湿退黄。
此外,针对湿热蕴结导致的皮肤瘙痒、风疹隐疹者,也可用茵陈进行治疗。此时可单取茵陈煎汤外洗,也可配合地肤子、苦参、黄柏等煎汤内服。
尽管茵陈清利湿热,主治黄疸,但应辨证施治,对于血虚萎黄者应慎用。
古代医书对茵陈的评价极高。《本草经疏》记载:“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本草钩述元》称:“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本草图解》提到:“发黄有阴阳两种,茵陈同栀子、黄柏以治阳黄,同附子、干姜以治阴黄。总之,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也。”《别录》也记载:“茵陈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虽然本文旨在科普中药的功效,但不建议随意使用。如有需要,请至正规医院,遵医嘱用药,切勿随意擅自服用药材。希望喜欢中医的小伙伴们能点点关注、转发,若有感兴趣的话题,欢迎评论留言或私信我。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每日一中药——茵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