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药,乃纠正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的良药,旨在治疗虚证,其功效涵盖补气、补阳、补血、补阴四类。补气药性味多属甘温或甘平,主归脾、肺经,部分药物又归心、肾经,旨在补益脏气,纠正脏气的虚衰。其功效细分,包括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肾气、补元气等。
在青藏高原的蓝天白云下,生长着一种备受高原人民敬畏与珍爱的植物——大花红景天。其根和根茎入药,被誉为红景天,具有益气活血、通脉平喘的神奇功效,故享有“高原人参”的美誉。红景天的名贵药效,源于其对高原异常生长环境的适应耐受力与顽强的生命力。
红景天的来源:它是景天科植物大花红景天的干燥根和根茎。通常在秋季花茎凋枯后采挖,除去粗皮,洗净,晒干,切片。其独特的玫瑰香气,鲜时更为浓郁,味道微涩。优质的红景天切片,粉红色,香气独特。通常生用。
相关名字:蔷薇红景天,藏名扫罗玛布尔。
产地:主要分布于云南、西藏、青海。
性味归经:甘、苦,平。归肺、脾、心经。
功效:益气活血,通脉平喘。
性状鉴别:
药材性状:大花红景天的根茎呈粗短的圆柱形,略有分枝,表面棕色或褐色,粗糙有褶皱。剥开外表皮,可见一层膜质黄色表皮,带有粉红色花纹。红景天断面粉红色至紫红色,有一环纹,有时具裂隙。质轻,疏松。气味独特芳香,味微苦涩、后甜。
主治病证:
1. 适用于气虚血瘀,胸痹心痛,中风偏瘫。红景天能益气活血,通脉止痛。在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胸痹心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时,常与黄芪、三七等药配伍。对于中风恢复期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言语不清、口舌歪斜,若属于气虚血瘀者,多配伍黄芪、川芎、地龙等药;若属于肝肾不足者,可配伍杜仲、续断、肉桂等药。
2. 脾肺气虚,倦怠气喘。红景天味甘,入肺、脾经,能益气健脾,平喘止咳。在治疗脾气虚弱、倦怠乏力时,可配伍白术、山药等药。对于肺虚喘咳,可与人参、黄芪、五味子等药同用;若肺阴不足,咳嗽痰黏,或有咳血者,可配伍南沙参、麦冬、百合等药。
用法用量:煎服,3~6g。
现代研究:
红景天富含多种成分,如红景天苷、红景天苷元、黄酮类、有机酸类、多糖类、挥发油类、无机元素及脂肪类化合物等。《中国药典》规定,本品含红景天苷不得少于0.50%。药理研究显示,红景天苷具有抗缺氧、抗疲劳、降低肺动脉高压作用。红景天水提液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此外,红景天还具有抗寒冷、抗辐射、保护造血系统的功能和抗应激作用,以及抗衰老、抗病毒、改善学习记忆力等多种功效。
古籍记载:
《神农本草》记载红景天为右玉石上品,十八种上药之一,能轻身益气,不老延年。《四部医典》记载其性平、味微涩、甘、苦,善润肺、补肾、理气养血、周身乏力、胸闷、恶心、体虚、瘟病等症。《晶珠本草》记载其活血、清肺、止咳退烧、止痛、治疗咳血、咯血、肺炎、身体虚弱、全身乏力、胸闷、难以透气、嘴唇和手心发紫、妇女白带等症。《本草纲目》记载红景天为本草上品,能清虚热、平衡阴阳、去病强身。《月王药诊》记载其性平、有扶正固本、理气养血、润肺补肾、健脑益智、滋补强身之功效。《千金翼方》记载其味苦、涩性平、无毒,主大热火疮、身烦热、邪恶气、诸蛊毒痂症。寒热风痹、诸不足、花主女人漏下赤目、轻身明目,久服通神不老延年寿。《中国药典》1977年版记载红景天功效为活血清肺、止咳清热解毒,燥温,用于肺热、瘟病、四肢肿胀。
注:内容及图片来自教材和网络,仅作科普学习。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每天学习一味中药——红景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