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记载:“风疮疥癣作痒,煎汤洗浴,甚效。”
《饮片新参》描述其:“苦涩微甘,养肝肾,止虚汗,安神催眠。”
《本草再新》中记载:“补中气,行经络,通血脉,治劳伤。”
《本草正义》提及:“治夜少安寐。”
《安徽药材》指出:“消痈肿、瘰疬和痔疮。”
《陕西中草药》描述其:“祛风湿,通经络。治失眠,多汗,贫血,周身酸痛,疥癣等皮肤病。”
《中药大辞典》记载:“养心,安神,通络,祛风。治失眠,劳伤,多汗,血虚身痛,痈疽,瘰疬,风疮疥癣。心包经。”
《中华本草》进一步说明:“养心安神;祛风;通络。主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现代研究
首乌藤主要含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木犀草素木糖苷、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等成分。据《中国药典》规定,其应至少含有0.20%的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
现代研究揭示,首乌藤具有镇静、催眠作用,与戊巴比妥钠合用可产生显著的协同效果。此外,它还有降血脂、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促进免疫功能及抗炎等作用。
(图片已省略,因缺少具体图片链接,无法插入图片)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中药古今研究:首乌藤(夜交藤)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