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出生后母乳喂养,皮肤逐渐变黄,这让新手父母们十分困惑:难道母乳喂养会导致黄疸吗?是否需要停止母乳喂养?其实,母乳性黄疸是发生在健康母乳喂养儿中的一种常见黄疸,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类。早发型黄疸通常在宝宝出生后2-3天出现,4-7天达到高峰,与母乳摄入量不足有关。而迟发型黄疸则在出生后6-9天出现,可持续4~12周,多表现为轻、中度。
诊断母乳性黄疸时,需要考虑患儿为足月儿、纯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为主,黄疸出现于生理性黄疸期,血清总胆红素超过正常范围,且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病理性黄疸的病因。暂停母乳喂养后,黄疸会明显消退,恢复母乳喂养后黄疸再次加重,这也是诊断母乳性黄疸的重要依据。
对于早发型母乳性黄疸,鼓励宝宝多吸吮增加泌乳量即可。对于迟发型母乳性黄疸,增加母乳喂养量和频率,并定期监测经皮黄疸数值即可。若胆红素水平过高,可能需要光疗或换血疗法。
尽管母乳性黄疸多数预后良好,但家长仍需密切监测宝宝的黄疸程度,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另外,母乳性黄疸并不会影响预防接种,只要宝宝一般情况好,没有其他严重并发症,是可以正常接种疫苗的。
母乳是宝宝最好的食物,含有丰富的营养和抗体,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发育。但母乳喂养期间,家长仍需注意监测胆红素情况,确保宝宝的健康。
正确认识母乳性黄疸,科学喂养,做优秀的新手父母,让宝宝在母乳喂养的温暖中健康成长。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妇幼健康科普丨当母乳喂养遇上母乳性黄疸,这些宝妈必须get√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