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该如何判断?如何处理?如何预防?

母乳性黄疸,该如何判断?如何处理?如何预防?

仇羿杨 2024-12-12 职场养生 447 次浏览 0个评论

历经十月怀胎的艰辛,宝妈们终于迎来了宝宝的诞生,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各种问题和挑战。近期,不少宝妈询问母乳性黄疸的处理方法,担心处理不当会影响宝宝的健康。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母乳性黄疸的相关内容,希望能为宝妈们提供一些帮助。

母乳性黄疸并不可怕,大部分宝宝的预后都很好,且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任何不适。很多孩子即使不进行特殊处理,也能自行消退,只是消退的时间长短不一,最长的可能要到3个月时才消退。当然,也有一小部分黄疸较重的孩子需要暂停母乳喂养、接受光疗。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根据发生时间可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类。前者发生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近,主要与母乳喂养不当、摄入不足有关;晚发性则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肝肠循环增加有关,常发生于生后1-2周,可持续8-12周。

研究表明,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这种酶主要来源于母乳,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并在新生儿肠内进行,加上小儿肠蠕动相对慢,使大量应排泄的胆红素被这种酶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增加,即出现母乳性黄疸。

对于宝宝的情况,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根据黄疸出现时间,单纯母乳喂养史,生长发育良好,无其他任何异常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查显示血清胆红素大多数<257μmol/L(15mg/dl),也可>342μmol/L(20mg/dl),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肝功检查正常,HBsAg阴性。

对于母乳性黄疸的诊断,临床上常采用停止哺乳喂养后观察的方法,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即可诊断为母乳性黄疸。在处理方法上,现不提倡停母乳,可少量多餐喂养,顺时针按摩腹部以增加肠蠕动,服用退黄中成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多晒太阳以改变间接胆红素的结构,形成光异构体利于从尿中排出。当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观察,如明显下降,确定为母乳性黄疸,仍可母乳喂养。当胆红素达到20mg/dl时,可予光疗,一般不需要用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预防母乳性黄疸,母亲妊娠期应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婴儿出生后,母亲也需继续注意饮食健康,密切观察婴儿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注意过早出现、过迟消退或黄疸逐渐加深、退而复现等情况。

对于宝妈们提出的问题,母乳性黄疸并不可怕,大部分预后都很好,而且宝宝一般情况都很好,吃奶睡眠好,体重增加满意,没有其它任何不适。不少孩子即使不处理也可以自行消退,只是时间不一,最久的可能要到3个月时才消退。当然也有一小部分黄疸比较重的孩子需要停母乳、照光疗。因为黄疸过重会对宝宝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但母乳性黄疸引起宝宝神经损伤的报道罕见。此外,由于黄疸是刚出生新生儿很常见的问题,造成黄疸的原因又有很多,建议没有经验的父母如果觉得宝宝的黄疸比较重或进展快,还是应该尽早就诊。

如果宝宝确诊为母乳性黄疸,首先看是早发型的还是晚发型的。早发型发病时宝宝可能还和妈妈在产院里,合理加强喂养,增加哺乳次数很重要,如果妈妈早期泌乳实在过少,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短期加用些配方乳,为避免宝宝加用配方奶后抵触母乳,加用时可采用每次先喂母乳不够再加配方奶方法。晚发型通常是生后两周宝宝黄疸还没消退引起家人注意,如果轻时可以继续吃母乳不需用药;但黄疸较重时应该就诊,医生可能会让做一些检查,如果经化验确诊为母乳性黄疸,就不必紧张地带着宝宝多次去医院求治,以免交叉感染;当然黄疸达到一定严重程度也会需要住院并接受光疗,那时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是可以预防的,注意宝宝的进食量、体重下降和增长情况、排便次数,妈妈泌乳少可采取多次少量的喂养方法,如果仍然不足,可考虑短期加用些配方乳,并保持宝宝排便通畅。晚发型的没有好的方法,可以适当晒太阳以减轻黄疸程度,同样足量喂养和大便通畅对黄疸的降低也有一定作用。

若宝妈们对母乳性黄疸仍有疑问,可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账号“宝宝万事通”,我们将为您答疑解惑,您也可以留言提问,我们会定期发布相关内容,希望每位宝宝都能健康度过母乳性黄疸的这段日子。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母乳性黄疸,该如何判断?如何处理?如何预防?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