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这个现象通常指的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导致的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正常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应维持在1.7—17.1μmol/L(0.1—1mg/dl)之间。当胆红素浓度在17.1—34.2μmol/L(1—2mg/dl)时,临床上往往不易察觉,这被称为隐性黄疸。而一旦超过34.2μmol/L(2mg/dl),临床上可见黄疸,也称作显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现象之一。由于新生儿的毛细血管丰富,只有当血清胆红素超过85μmol/L(5mg/dl)时,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时,情况严重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进而对神经系统造成永久的损害,甚至威胁生命。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主要包括:
- 胆红素生成过多
- 血浆白蛋白联结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差
- 肠肝循环的特殊性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黄疸的特点如下:
- 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
- 足月儿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会超过2周;而早产儿黄疸多在生后3—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迟不会超过4周。
- 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治疗。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则包括:
- 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超过正常值。
- 黄疸每小时增加超过0.5mg/dl(8.5μmol/L)或日增超过5mg/dl(85μmol/L)。
- 足月儿黄疸持续超过2周,早产儿黄疸持续超过4周。
- 黄疸消退后又重现。
- 血清结合胆红素超过2mg/dl(34.2μmol/L)。
病理性黄疸的治疗原则包括:
- 病因治疗
- 当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指标上限时,采用光照疗法。通常,当胆红素水平超过20mg/dl(340μmol/L)时,就需要采用光照疗法。
- 药物治疗,如白蛋白、血浆、免疫球蛋白、苯巴比妥、益生菌、十六角蒙脱石、纠酸、菌栀黄等。
以上是对新生儿黄疸及其治疗的详细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什么是正常新生儿黄疸?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