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戟天(《本经》)
巴戟天,作为茜草科植物的根,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川等地。它喜生于温和湿润的环境中,能耐旱但忌积水,最适合在深厚、排水良好、肥沃的酸性砂质壤土或壤土中生长。其味辛、甘,性微温,主要归肾经。功效在于补肾助阳、祛风除湿。临床中常见名为巴戟天、盐巴戟天。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味辛,微温,主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名医别录》提到味甘,无毒,主治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
《药性论》描述其能治疗男子夜梦鬼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
《日华子本草》记载味苦,能安五脏、定心气、除一切风、治邪气、疗水肿。
《开宝本草》则称味辛、甘,微温,无毒,能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
《本草衍义》还提到了治疗因酒患脚气甚危者,通过巴戟天与糯米同炒,去米,再与大黄炒为末,熟蜜丸,温水服后禁酒,得以治愈。
《本草纲目》记载其治脚气、去风疾、补血海。
《本草经疏》进一步解释巴戟天如何补助元阳并散邪,主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
简误指出巴戟天性温属阳,故相火炽盛、思欲不得、便赤口苦、目昏目痛、烦躁口渴、大便燥闭者均宜忌之。
《本草蒙筌》描述其味辛、甘,气微温,无毒,恶丹参、雷丸,宜覆盆为使,能补虚损劳伤、治头面游风、大风浸淫血癞、主阳痿不起、并小腹牵引绞疼、安五脏健胃强筋、安心气利水消肿、益精增志,惟利男人。
《本草乘雅》则从草木与天地气化的关系,指出巴戟天为冬肾之生物,与肺肝相关,并解释了深秋结实、经冬不凋的原因。
《药性解》描述其味辛甘,性微温,无毒,入肺、肾二经,主助肾添精、除一切风及邪气。
《景岳全书》称其能养心神、安五脏、补五劳、益志气、助精强阴,治阴痿不起、腰膝疼痛、夜梦鬼交、遗精尿浊、小腹阴中相引疼痛等证。
《本草备要》指出其能补肾祛风、甘辛微温、入肾经血分、强阴益精、治五劳七伤、辛温散风湿、治风气、脚气、水肿。
《本经逢原》和《本草崇原》都进一步阐述了巴戟天的药效与机理。
【现代药理研究】
- 巴戟天口服液能抑制幼年小鼠胸腺萎缩,升高其中白细胞数,并能增加甲状腺功能低下小鼠的耗氧量,使其M受体活性恢复正常。
- 巴戟天提取物具有增加血中皮质酮含量的作用,还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
- 巴戟天对阳虚患者有雄激素样作用。
- 巴戟天乙醇浸液在试管内对枯草杆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液体外对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
【图片展示】
巴戟天相关的图片展示了其植物形态、药材形态以及与其功效相关的应用场景,如补肾助阳、祛风除湿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补肾助阳、祛风除湿的巴戟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