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栀子

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 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皰皶鼻,白癞,赤癞,疮疡。
《名医别录》: “疗心中烦闷。”
《药性本草》: “解五种黄疸。”
《本草纲目》: “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伤寒劳复,热厥头痛,疝气,汤火伤。”
《药鉴》: “主心烦懊侬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利五淋,通小便。除胸中之热甚,止胃脘之热痛。留皮去热于肌表,去皮于心胸。酒炒上行,盐浸下降。”
《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味苦,寒、大寒,无毒。主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皶鼻,白癞、赤癞。疮疡。治目热赤痛,胸中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胃中热气。
《雷公炮制药性解》 李中梓:味苦,性寒无毒,入心、肺、大小肠、胃、膀胱六经。主五内邪热,亡血津枯,面红目赤,痈肿疮疡,五种黄病,开郁泻火,疗心中懊憹颠倒而不眠,治脐下血滞小便而不利。皮走肌肤之热,仁去心胸之热,解羊及毒。
《本草经解》 叶天士:气寒,味苦,无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皶鼻,白癞赤癞,疮疡。(炒黑用)
《长沙药解》 黄元御:味苦,性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阴脾、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清心火而除烦郁,泻脾土而驱湿热,吐胸膈之浊瘀,退皮肤之熏黄。
《本草衍义补遗》: “治上焦中焦连壳用;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治血病炒黑用。”
《本草备要》: “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治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
现代研究:
1. 成分:含栀子苷、去羟栀子苷、栀子酮苷、栀子素、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熊果酸、栀子花甲酸、栀子花乙酸、绿原酸,以及挥发油、多糖、多种微量元素等。《中国药典规定:含栀子苷不得少于1.8%,炒栀子不得少于1.5%,焦栀子不得少于1.0%。
2. 作用:本品有保肝利胆、解热、抗炎、镇静、镇痛、抗胰腺炎、抗病毒、抗内毒素等作用。
3. 药理:有利胆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并对胆囊有明显收缩作用;结扎胆总管后,栀子能使血中胆红素减少,其有效成分为藏花素与藏花酸;有镇静和降压作用;体外实验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以及许兰氏黄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菌均有抑制作用。
临床报导:
① 栀子10%及50%煎剂每日三次,每次10~50毫升。治疗19例急性黄疸型肝炎,7例痊愈,10例接近痊愈,平均住院30.3天。
② 栀子捣碎水调成糊,少加酒精,敷于扭伤处,每3~5天换一次。共治疗扭挫伤407例,24小时内疼痛消失328例,其它也均在3天内止痛。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中药古今研究:栀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