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曾在知乎上看到过这个问题:为何有些父母坚信孩子抑郁是“装的”,并以此作为逃避学业或工作的借口?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心态?

不久前,我与几位教师朋友探讨此现象,他们普遍认为,相较于评论区中的情绪宣泄,有三个词汇或许能更好地解释这一现象的根源。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5%的成年人正在与抑郁障碍作斗争。而在我国,青少年抑郁患病率更是高达24.6%,这意味着每4个青少年中就有1人深受其害。
尽管这种病症越来越普遍,但父母对它的认知却严重匮乏。孩子身体不适,如发烧、头疼、嗓子嘶哑、尿液发黄等症状,父母都能立刻察觉。然而,心理健康问题却极为隐蔽,往往具有“欺骗性”,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情绪、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求助信号视而不见。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中,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书中描述了一个早逝的聪慧姐姐,名叫直子。她常常每隔两三个月就会陷入抑郁状态,连续两三天闷在房间里睡觉,不去学校,几乎不吃东西。把房间光线弄得很暗,无所事事,只是发呆...但这两三天过后,她就瞬间恢复如常,兴高采烈地去上学。
这种情况持续了四年,期间直子的父母一度以为“反正不管也会自然好起来”。直到17岁那年,直子在房间里用一根绳子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也曾患抑郁症,在确诊前,她完全不相信孩子会得这样的病,只因一次半夜见孩子打游戏,就断定孩子是在撒谎,还冲医生叫嚷:“明明有力气打游戏,为何没力气上学?他根本没得抑郁症,肯定在骗我们。”直到医生详细介绍了BD双相情感障碍,她才了解到这是一种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典型精神疾病。

让·保罗·萨特曾言:“人的心灵是复杂迷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径与出口。”
然而,许多父母习惯用自己的经历来衡量孩子的世界,认为自家孩子应该像自己一样“坚强”。他们常常用自己的经历感受来评判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曾听过一个令人叹息的真实故事。某博主年初在医院确诊抑郁症,当天回家告诉父母,希望有人能分担痛苦,但换来的却是冷嘲热讽:“什么抑郁症!就是吃饱了闲的!”接着,父母开始历数自己从小到大的艰辛磨难,甚至觉得如果自己年轻时像儿子这般矫情,早就死了无数回了。评论区也有很多网友表示,现在孩子动辄说抑郁,是因为小时候挨揍少,经不起风浪...
他们忘记了,时代在变,年轻一代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呈指数级增长。学业焦虑、时间焦虑、金钱焦虑、人际焦虑...这些压力从四面八方挤压着年轻人的生存空间。即便面临相同的压力,为何孩子就不能是承受不住的那一个呢?毕竟,每个人的身心承受力是不同的。允许孩子平庸、脆弱、生病,有时也是一种善良。

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学业压力、校园霸凌、生理原因、家庭环境等。其中,家庭环境是关键的“导火索”。相关调查显示,69%的学生患者容易因家庭关系而抑郁。
9月开学季,我曾看过央视新闻拍摄的纪录片。记者庄胜春在北京安定医院蹲点,采访了十几个被困的家庭,探寻孩子抑郁的真相,最终几乎都指向家庭教育: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忽视、缺乏关爱、遭受控制、严苛对待、冲突与家暴。
18岁的浩然,四年前确诊重度抑郁,休学至今。他说,自从上学起,“一定要考个好高中、好大学,然后读研、读博,找个好工作...”就成了父母与他之间唯一的爱的连接。但凡一次没考好,就会激怒父亲,换来暴打或被扫地出门。
一位初二女生给父母的14条建议中,有3条是“吵架时别带上我”。她说,因为“父母闹离婚时总会说,要不是为了你,我就怎样怎样”。
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生椰西瓜,患抑郁症5年。她说:“像我父母这一代,我爸就很焦虑。因为他小时候相当于全家希望;现在这种焦虑传给了我,经常一言不合,就会突然飞个拖鞋打我。”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大多数父母起初都不愿承认真相,觉得孩子是在胡扯。
一方面,他们因为病耻感而无法接受孩子罹患精神疾病,担心孩子会因此垮掉。另一方面,是回避心理,他们不敢正视自己在家庭教育上的失职,不愿承认为人父母的失败。
因此,他们选择逃避,宁愿相信孩子是在装病,也不敢面对即将承受的后果。
但正如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中所言:逃避,永远是输家,唯有面对,才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
看见、理解、共情、陪伴,是父母的必修课。我衷心希望所有孩子都能走出阴霾,重见阳光。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孩子抑郁,父母为何视之为“伪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