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吐奶是新生儿时期普遍存在的现象,有时是由于宝宝吃得过多,有时则可能是厌奶的表现。然而,有些情况下,吐奶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因此家长需要学会分辨。那么,如何区分宝宝是生理性溢奶还是病理性吐奶呢?
在新生儿时期,宝宝溢奶的情况较为常见,这通常是由于宝宝的胃部容量较小,消化吸收能力较差,各种消化酶分泌不足,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消化吸收。溢奶一般发生在刚喂完奶的时候,奶液从宝宝嘴角溢出,量较少。随着宝宝的成长,胃垂向下、肠道蠕动的神经调节功能和内分泌胃酸及蛋白分解酶的功能逐渐增强,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
相比之下,吐奶一般是病理性的,吐奶量较大,可能与刚吃进去的奶液不同,可能含有奶瓣、豆腐渣样奶液,有酸味或其他异味,吐奶的速度较快,甚至是喷射状。这是因为新生儿胃幽门狭窄,同时胃与食管结合部比较松弛,当胃强烈蠕动时,胃中的奶从食道返流,由口中吐出,形成吐奶。
家长需要警惕以下几种吐奶状况:
- 吐奶特别严重,并且呈喷射状,或吐出的东西有红色。
- 呕吐频繁,且吐出呈黄绿色、咖啡色液体,或伴有发烧、腹泻等症状。
- 因为吐奶,影响了体重及身高的正常增长水平。
- 宝宝伴有精神不振、只想睡觉、情绪不安、无法入睡、发烧、肚子胀等现象。
为了预防宝宝溢奶,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给宝宝喂食要适量,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避免宝宝胃部压力过大。
- 宝宝吃奶后,妈妈用空心掌自上而下轻轻拍打宝宝的后背,直到宝宝打出嗝来。
- 喂奶不能太着急,中间应该有间隙,避免宝宝呼吸不顺畅。
- 奶瓶开孔大小要适中。奶瓶孔太大,出奶量大,容易引起呛奶;奶瓶孔太小,宝宝吸奶费劲,容易将空气一并吸入胃部,引起吐奶。
- 宝宝吃完奶后,最好让宝宝右侧卧位睡觉,这样有利于奶从右侧的幽门进入十二指肠,也可以防止吐奶或溢奶呛入气管或流入耳道。
- 在喂奶的过程中以及宝宝吃完奶后,尽量不要让宝宝过多地活动,如洗澡、换尿布等。
- 采取正确的喂奶姿势,将宝宝头部垫高,身体呈45度。
通过遵循这些建议,家长可以有效预防宝宝溢奶,让宝宝健康成长。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宝宝溢奶怎么办?吐奶和溢奶你会正确的区分吗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