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籍摘要:
《神农本草经》记载:“黄柏主五脏胸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珍珠囊》指出:“黄柏之用有六:泻膀胱龙火,一也;利小便结,二也;除下焦湿肿,三也;痢疾先见血,四也;脐中痛,五也;补肾不足壮骨髓,六也。”
《本经逢原》述说:“黄柏,生用降实火,酒制洽阴火上炎,盐制治下焦之火,姜制治中焦痰火,姜汁炒黑治湿热,盐酒炒黑制虚火,阴虚火盛面赤戴阳,附子汁制。”
《得配本草》言:“以黄柏补水,以其能清自下泛上之阴火,火清则水得坚凝,不补而补也。”
《本草汇言》描述:“黄檗,益阴清热,仗此专功,凡阴火攻冲,骨蒸郁热,小腹急疾,用此能抑阴中之火。湿热不清,膝胫疼痛,步履艰难,用此能清湿中之热。”
《本草经集注》中,陶弘景提到黄柏味苦,寒,无毒。主治五脏肠胃中结气热,黄疸,肠痔,止泄痢,女子漏下、赤白,阴阳蚀疮。治惊气在皮间,肌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久服通神。
《雷公炮制药性解》由李中梓所著,其中黄柏味苦,性寒,无毒。入肾、膀胱二经。主泻下焦隐伏之火,安上焦虚哕之虫,除脐下痛,补肾水衰,止血痢,治痈疮,明眼目,利小便,除湿热,疗女子热崩。肉浓鲜黄者佳。
《本草经解》由叶天士撰写,黄柏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
二、现代研究:
成分:黄柏主要含有小橹碱、巴马汀、黄柏碱、木兰花碱、药根碱、黄柏碱、掌叶防已碱等生物碱类成分。
作用:黄柏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变态反应、降压、抗溃疡、降血糖、抗痛风等多种作用。
药理:其抗菌谱与黄连相似,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痢疾杆菌等均有效;其煎剂和浸剂对若干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对钩端螺旋体、阴道滴虫也有效;有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并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而起镇静作用。
临床报导:黄柏在流脑和菌痢的治疗中均有显著疗效。例如,用黄柏流浸膏治疗20例流脑患者,全部治愈,病程最短1天,最长18天;治疗菌痢31例,全部治愈。
典型案例:黄柏治疗遗精案。患者代某,男,18岁,1995年12月初诊。自述遗精频繁,寐不安,见异性则有遗意,神志恍惚,颇感痛苦。曾服金锁固精丸等效不显,口苦目涩,干,胸闷乏力,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以黄柏、芡实,共研末冲服,每3次,服10天后复诊,遗精止,精神睡眠均有改善,乃令其续服1个月。半年后随访,诸症失,再未复发(《名老中医用药心得》)。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中药古今研究:黄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