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功效作用
茯苓,具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主治水肿、痰饮、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等。对于西医诊为心力衰竭、高血压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急性及亚急性心内膜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失眠属于心脾亏虚者,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慢性腹泻属于脾虚湿盛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用法用量
内服时,可煎汤,每次用量10-15g;或入丸散。若需宁心安神,可与朱砂拌服。
禁忌
中药禁忌:茯苓恶白蔹;畏地榆、秦艽、龟甲、雄黄;猪苓为使。饮食禁忌:忌醋和酸性食物;忌葱。
注意事项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精滑、气虚下陷者应慎服。
化学成分
茯苓富含β-茯苓聚糖,约占总干重的93%,同时含有茯苓酸、蛋白质、脂肪、卵磷脂、胆碱、组氨酸、麦角甾醇等。
药理作用
- 对消化系统:茯苓对兔离体肠管有直接松弛作用,可抑制大鼠幽门结扎所致胃溃疡,降低胃液分泌及游离酸含量。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 对心血管系统:茯苓水、乙醇及乙醚提取物能使实验动物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增快。茯苓素可抑制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小鼠心肌Rb的摄取。
- 对中枢神经系统:茯神煎剂能降低小鼠的自发活动,对抗咖啡因所致小鼠过度兴奋作用。
- 对泌尿系统:茯苓醇浸剂具有明显的利尿作用。
- 对免疫功能:含有茯苓的复方(党参、白术、茯苓)煎剂能增加自然玫瑰花结形成率及植物血凝素诱发淋巴细胞转化率,提升血清IgG含量。
- 此外,茯苓还有降血糖、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促进造血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
- 治水湿内停所致之水肿、小便不利,常与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如五苓散。
- 治脾肾阳虚水肿,可与附子、生姜同用,如真武汤。
- 治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配滑石、阿胶、泽泻合用,如猪苓汤。
- 治痰饮之目眩心悸,可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与半夏、生姜合用,如小半夏加茯苓汤。
- 治脾虚湿盛泄泻,可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如参苓白术散。
- 治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可与人参、白术、甘草同用,如四君子汤。
- 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可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如归脾汤。
- 治心气虚,不能藏神,惊恐而不安卧者,可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如安神定志丸。

相关配伍
- 茯苓配泽泻:两者相须为用,利水渗湿作用倍增,适用于一切水湿停留之证。
- 茯苓配猪苓:二者相须为用,利水渗湿作用大增,具有利而不伤正的特点,适用于水湿内停所致尿少水肿、泄泻便溏、淋浊带下等。
- 茯苓配党参:二者相须为用,健脾益气作用大增,适用于脾胃虚弱之食少便溏、体倦;脾虚水湿内停之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等。
- 茯苓配黄芪:两药相须为用,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力增强,适用于脾胃气虚之食少体倦、便溏;脾虚所致的水肿、白浊、白带增多者。
- 茯苓配酸枣仁:两者合用,有补益心脾,养血安神之功效,适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神失养之心悸、失眠健忘、食少纳呆等。
- 茯苓配白术:两者燥湿渗湿,使水湿除而脾气健,健脾气而又运水湿,为平补平利之剂,适用于脾虚湿盛之四肢困倦、脘腹胀闷、食欲不振、泄泻、水肿、小便不利、脾虚带下等。
- 茯苓配半夏:两者配用,降逆止呕治其标,健脾和中治其本,共奏健脾利水,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之功,适用于脾虚湿停、胃气不降之脘痞腹胀呃逆呕吐、大便溏泻,或咳嗽痰多等。
- 茯苓配附子:两者合用,温肾暖土,阳气得助,其健脾利水渗湿作用明显增强,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内停之四肢浮胂、小便不利,以及腹痛下利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茯苓的功效及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