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街·科普 | 什么是乳腺增生

宽街·科普 | 什么是乳腺增生

梅材高 2024-12-07 果蔬养生 242 次浏览 0个评论

来源:北京中医医院乳腺科微信订阅号

乳腺增生症,这一发生在乳腺的良性病变,常见于女性的乳房。其特点为乳房疼痛及触摸时发现的颗粒状、片块状肿块,并随月经周期而发生变化,通常在月经来之前症状更为显著,而在月经过后则有所缓解。此疾病是女性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乳房疾病,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多见于25至45岁的女性。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尽管名为“增生”,但乳腺增生症并非炎症,也不是肿瘤,而是一种良性疾病。

乳腺增生症是否等同于肿块?

乳腺增生症的表现并非仅为肿块。它经常表现为乳房内条索状、片块状或颗粒状腺体组织的增厚,但这并非肿块。有时,即使是专科医生仅凭经验也难以通过触摸诊断出乳腺增生症,需要借助乳腺B超才能作出准确判断。很多人之所以感觉自己有“肿块”,可能是因为自我检查的方法不正确,用手抓捏而不是用指腹触摸。少数病情严重的患者,乳房中可能会形成多发性囊肿或硬化腺病、瘤样增生,这时才能摸到边缘清晰的肿块。

乳腺增生症的发病机制

西医认识

西医认为,乳腺增生症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内分泌激素失调。乳房作为性激素作用的靶器官,其发育、增殖、复旧及退化的一系列复杂变化都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及其他内分泌激素密切相关。本病的发生发展与卵巢内分泌状态密切相关,乳腺组织同样受卵巢内分泌周期性调节,并产生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因此,乳房也存在相应的增殖和复旧的周期性改变。周期性的激素分泌失调和(或)乳腺组织对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中医理解

在中医中,乳腺增生症属于“乳癖”的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发病与情绪、饮食有关,其主要临床表现有乳房胀痛和乳房肿块。本病以肾气不足、天癸不充、冲任失调为发病之本,七情过度、肝气郁滞、脾失健运为发病之因,气滞、血瘀、痰凝为发病之标,主要和肝、脾胃、肾、冲任相关。中医认为乳房属足阳明胃经,乳头属足厥阴肝经。肝气郁结,乳络经脉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则引起乳房疼痛。若肝气郁滞时间长,就会积聚化热,形成痰,加上气血运行失畅,气滞、痰凝、血瘀成块,就会形成乳房肿块。而情志不舒畅,肝失疏泄,就会很容易出现“木旺乘土”,导致肝脾不和或肝郁脾虚,脾虚就会脾失健运,影响津液的输布而导致水液停滞,也会产生痰、水等病理产物,阻于乳络,也会形成乳癖。再者,冲任二脉起于胞宫,其气血上行为乳,下行为经,冲任与肾相并而行。若肾虚,冲任失调,气血瘀滞,积聚于乳房,也会导致乳房疼痛而结块。

乳腺增生症的表现

(1) 乳房疼痛:常表现为乳房胀痛或像针刺一样的疼痛,疼痛范围可能是一侧或双侧乳房,但往往一侧偏重更为常见。有些疼痛严重的患者甚至不敢触碰乳房,有些疼痛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乳房疼痛还会放射到同侧腋窝或肩背部。乳房疼痛通常在月经前几天出现或加重,月经过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疼痛也会随情绪变化及劳累而波动。这种与月经周期及情绪波动有关的乳房疼痛是乳腺增生症的典型表现。

(2) 乳房肿块:一侧或双侧乳房内常常可摸到多个肿块,肿块形状有片块状、结节状、条索状,大小不一,常有触摸痛,多见于乳房外上部分。肿块大小、质地也随月经周期性变化,通常月经前肿块增大,质地较硬,月经过后肿块缩小,质地有韧性而不硬。

(3) 月经失调:患有乳腺增生症的患者可能伴有月经不规律,月经要么提前要么错后,月经量少颜色淡,也可能伴有痛经。

(4) 情绪改变:患者常感觉情绪不畅,心烦容易发怒,或郁闷而胸闷、喜欢叹息。常在生气、精神紧张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5) 乳头溢液:极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乳头自发或经挤压后流液体,颜色多为淡黄色或乳白色。若出现血性或咖啡色液体,则需高度注意。

(6) 其他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口苦、胸胀闷、常叹息、食欲差、大便干燥、便秘、失眠多梦等症状。

乳腺增生症是成年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一种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乳腺疾病。它是在雌激素刺激下发生生理性增生之后,乳腺组织复旧不全所造成的结构紊乱,因而有人称之为“乳腺结构不良”。因此,尽管名为“增生”,但乳腺增生症并不是肿瘤。虽然乳腺增生症一般不会转变成乳腺癌,但值得注意的是,乳腺癌在早期阶段所表现的肿块较小,不易扪及,且可能与乳腺增生症混杂在一起。因此,乳腺增生症患者一定要定期到医院复查,以防乳腺癌的漏诊。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宽街·科普 | 什么是乳腺增生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