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寄生于松科植物如赤松或马尾松的树根上。它主要产于云南、安徽、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其中云南产的茯苓品质尤为优良。茯苓通常在7至9月间进行采挖,采挖出的茯苓需经过多次“发汗”处理,直至水分散失、现出皱纹,然后阴干,制成“茯苓干”。如需使用,可将其浸润后稍蒸,再切片晒干,或直接根据部位切制后阴干使用。

关于茯苓,民间还流传着一段动人的传说。从前,有个员外家仅有一个女儿,名叫小玲。员外雇用了一个勤劳的小伙子小伏,两人渐生情愫。然而,员外得知后非常生气,准备把小伏赶走,并托媒将女儿许配给一个富家子弟。小伏和小玲两人无奈,只好逃离员外家,住进了一个小村庄。
后来,小玲得了风湿病,常常卧床不起。小伏日夜照顾她,两人患难与共。一天,小伏进山为小玲采药,忽见一只受伤的兔子。他紧追不舍,追到一片松林处,发现一棵松树旁有一个球形的东西上插着他的箭。他拔起箭后,发现了一种白色物质。他将这种物质带回家,煮熟后给小玲吃。没想到,第二天小玲的身体便舒服了许多。小伏经常挖这种物质给小玲吃,她的风湿病也逐渐痊愈。人们为了纪念小玲和小伏,将这种物质称为“茯苓”。
【性味】
茯苓性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功效】
茯苓具有利水消肿、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临床应用】
- 水肿:茯苓甘淡而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可用于治疗各种水肿,如与泽泻、猪苓、白术、桂枝等配伍,治疗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与附子、生姜同用,治疗脾肾阳虚水肿;与滑石、阿胶、泽泻合用,治疗水热互结、阴虚小便不利水肿。
- 痰饮:茯苓善渗泄水湿,可治痰饮之目眩心悸,常与桂枝、白术、甘草同用;若饮停于胃而呕吐者,多与半夏、生姜合用。
- 脾虚泄泻:茯苓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其适合脾虚湿盛泄泻,常与山药、白术、薏苡仁同用;若脾胃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可与人参、白术、甘草同用。
- 心悸,失眠:茯苓益心脾而宁心安神,可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常与黄芪、当归、远志同用;若心气虚、惊恐不安,可与人参、龙齿、远志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每次9至15克。
【使用注意】
虚寒精滑者忌服。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 常忘事、白天瞌睡晚上睡不着怎么办?
- 脚臭怎么办?中医教你如何摆脱脚臭困扰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同时,也可以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的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茯苓,茯苓,健脾宁心要靠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