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们的话题将围绕女性的痛经展开。
痛经,对于众多女性而言,或许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词汇。有人仅感轻微疼痛,而有人则深受其扰,难以忍受。未曾经历痛经之苦的人,恐怕难以体会那份难以言说的痛。
我曾见过一位深受痛经困扰的女性,她从事科研工作,性格坚韧,甚至曾开玩笑说,任何事都无法将她击倒,唯有痛经例外。每逢经期,她痛得无法行动,浑身冒冷汗,伴随着呕吐、腹泻,仿佛被冰块包围,每月的这几天对她而言,宛如渡劫。
虽然并非每位女性都会痛到如此程度,但痛经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大多数女性的生活与工作。尽管疼痛程度可忍受,但每月都要经历,确实令人心疼。
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更加心疼自己,探索如何缓解这每月的“痛”呢?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讨如何缓解痛经,为女性朋友们带来一些实质性的帮助。
痛经
究竟是何原因所致?
痛经,顾名思义,即在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小腹部疼痛、坠胀,可伴有腰酸、腹泻、恶心呕吐,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晕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痛经呢?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痛经的病机可归纳为两种情况:“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前者属于实证,多因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所致,气血淤堵不通导致疼痛;后者属于虚证,多由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胞宫失于濡养所致。
因此,痛经的女性朋友,大多是由于这两种原因导致的。而那些没有痛经的女性,恭喜你,你的气血运行正常。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气血运行不正常只在经期时才出现疼痛呢?这主要与痛经的病位在胞宫,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同时也与邪气内伏、精血亏虚有关。
痛经的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平时,由于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足以引起冲任、子宫气血阻滞或不足,所以平时不发生疼痛。
经期前后,由于气血由满盈状态到泄溢而出,气血由满实骤然转为骤虚,子宫、冲任气血变化比平时急剧,容易受到致病因素的干扰,再加之个人体质因素的影响,导致子宫、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或不荣而痛。经净后,子宫、冲任血气逐渐恢复正常状态,则疼痛自止。但如果病因没有消除,身体状况没有得到改善,那么下次月经来潮时,疼痛又会复发。
这就是为什么,痛经的人每次行经都会疼痛。
如何解决痛经问题?
艾灸或许是个好选择。
对于痛经的虚证——不荣则痛,艾灸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艾灸通过艾火的热、光效应、艾烟及药物作用渗透于肌肤穴位,能温通经络,祛湿散寒,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扶阳固脱,补虚强壮,这对于引起痛经的虚、实两个原因都具有特别好的针对之效。
对于那些无法确认自己属于虚实哪一类痛经,或者虚实二者兼有的痛经,艾灸是一个是很友好的方法,无论哪种原因引起的痛经,艾灸都可以起到改善的目的。
穴位推荐
推荐穴位:中极,关元,气海,血海,八髎
中极、关元、气海,这三个穴位都是任脉的穴位。任主胞胎,女性的月经、妊娠和任脉有着重要关系,任脉通畅于否直接关系到阴经气血以及月经是否正常。而且这三个穴位在子宫上方,距离很近,在这三个穴位施灸,可以直达子宫,改善痛经。
血海穴能缓解痛经,主要因为它的擅长活血化瘀,而女性痛经多数都是瘀血排出不畅导致,气滞血瘀或者寒凝血瘀,一但经血运行顺畅,疼痛自然缓解。血海穴是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脾本身主生血统血,脾胃又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脾生的血在血海穴这个位置汇聚成海,我们选择艾灸这里不仅能活血化瘀,还可以补充气血。
八髎穴,是由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两侧共8个穴位共同构成了八髎穴,分别对应着髶尾部的第一、二、三、四髶后孔。这八个穴位对咱们来说可能很难找到,但我们不必去找到每个穴位的准确位置,在髶尾部均匀的艾灸即可,不用向针刺那样找准穴位。
艾灸的方法推荐
温和灸
点燃艾条,对准上述的穴位,距离皮肤2-3厘米,灸10-15分钟,让穴位周围有温热感而没有灼痛,施灸的途中根据自身的感觉,适当的调整艾条和穴位的距离。感觉热了,烫了就把艾条拿高一些,距离穴位远一些,感觉不到温热感可以把艾条靠近穴位一些。
不方便手持艾条的穴位,可以让家人帮忙艾灸,也可以借助艾灸器具来艾灸。
关于痛经的艾灸,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经期不要艾灸,在月经后来潮前一周施灸,行经期间禁止艾灸,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寒凉的刺激。
转载请注明来自天地五谷坊食疗养生网,本文标题:《痛经虽然只疼几天,实际上却是身体存在隐患,痛经不要再强忍了! 》